山药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山药种植需要什么土壤和气候条件?山药适合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长?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山药生长对光照的要求
光照是山药植株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源,又是形成叶绿素的必要条件。山药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受光照强度、光的性持及光照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影响。
光照影响山药叶绿素的形成。如果把山药置于暗处,则不但会产生新的叶绿素,而且已形成的叶绿素也会消失,结果引起黄化。光还能影响山药叶片上气孔的开关,有光时气孔打开,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无光时则关闭。
山药块茎的形成和生长,在山药出苗后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霜降来临之前。在山药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日照时数经历了从长日照到短日照的过程。山药块茎的形成和生长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严格,在自然光照条件下,不论长日照和短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在自然光照条件下,不论长日照和短日照,山药的块茎均能正常形成。但秋末的短日照和昼夜的大温差,能促进山药块茎的淀粉积累,为山药的越冬作好准备。
山药是喜光作物,但也能耐阴,无论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还是在弱光的阴天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山药植株在适宜的温度和充足光照条件下生长迅速,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也比较多,因此,块茎的产量也较高。不论南方和北方,在山药的生长季节,一般天气的光照强度均能满足山药的生长需要。但是对于大田里的山药来说,特别在密植的情况下以及在山药架的内部和下部,由于群体叶层相互遮阴,往往达不到适宜的光照强度。因此,生产上适当提高山药架的高度,有利于通风透光和增加中下部叶片的光照。
二、山药生长对温度的要求
温度是山药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山药是喜温作物,对温度的反应比较敏感,生长发育各阶段都需要较高的温度。春季当地温(土壤温度)在10℃以上时种薯开始发芽,但比较缓慢,15~20℃时发芽速度加快,山药种薯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2~25℃。在此温度条件下,山药种薯(带顶芽的山药栽子)发芽一般需9天左右。随着地温的升高,山药种薯发芽的速度加快,但速度过快幼苗会比较瘦弱。地温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对芽的影响类似。春季地温上升到10℃以上时,山药开始出现新根,随着地温的升高而加快生长,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地温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山药根的生长,高于40℃或低于10℃时,山药根的生长便停滞。
山药块茎生长和膨大的适宜地温为20~24℃,低于15℃时生长发育缓慢。块茎生长盛期,需要大量的养分,对气温的要求也比较严格,需要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白天保持在25~28℃,夜间为17~18℃。
山药藤蔓的生长要求较高的气温。当气温12℃以上时,藤蔓缓慢生长;20℃以上时,藤蔓生长速度加快。山药地上部藤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28℃,高于35℃或低于10℃时,藤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5℃以下藤蔓受冻害。
山药生长发育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温度范围,而且还要求一定的积温,才能完成其生长发育过程,并获得良好的产品。据调查,沛县花籽山药在江苏沛县栽培条件下,全生长期需活动积温4146.7℃,需10℃以上的有效积温在2286.7℃以上。
123下一页
山药生长对水分和土壤的要求
三、山药生长对水分的要求
水在山药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山药植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主要原料之一。另外山药体内各种有机物的合成与转化,必须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细胞膨压的维持、土壤中矿物质养分的溶解、植株体内温度的平衡等都离不开水。
在生长期,山药各器官的含水率分别如下:根为60%~70%,叶片为70%~80%,块茎为76%~82%。山药主要由根系吸收水分,通过气孔蒸腾水分,在一定限度内,吸收与消耗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山药在光合作用中合成1克干物质,大约需要消耗270~300克水;每100平方厘米叶面积,1小时的平均蒸腾量约为1.8~2克。
适合山药生长的土壤最适含水量,因土壤种类不同而有差别,一般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80%。其中沙土为60%~70%,壤土为70%~75%,黏土为75%~80%。山药在各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因此,当土壤水分不足时,所受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山药生长后期影响较小,发芽期和块茎生长盛期的影响较大。在发芽期会延迟出苗,降低发芽率;在块茎生长盛期影响块茎的伸长和膨大。
山药的根系分布较广,并且块茎根随块茎的伸长而分布于土壤的深层,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因此,山药是比较耐旱的作物。幼苗期,山药生长量小,本身需水量少,但北方产区苗期正处在干旱季节,土壤蒸发快,同时幼苗期植株水分代谢旺盛。因此,保持土壤适宜含水量,对幼苗和新块茎的生长及根系的下扎都是十分重要的。南方产区幼苗期雨水较多,一般情况下土壤水分能够满足幼苗的生长。
山药块茎生长盛期,是山药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山药藤蔓迅速生长期,分支大量发生,山药叶面积达到最大值,蒸腾作用强度大,失水多;山药地下部块茎迅速伸长和膨大,需水较多,这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供水。如果此期缺水干旱,则不仅藤蔓生长缓慢,叶面积减少,而且块茎的产量和质量将大幅度下降。在山药块茎形成和生长的整个过程中,土壤含水量过多对块茎的生长也是不利的。当土壤含水量过多或淹水时,土壤中空气减少,轻则降低块茎产量,影响品质,严重时造成块茎腐烂。因此,种植山药时要挖好田间大小排灌沟,大雨过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降低土壤含水量。
四、山药生长对土壤的要求
山药生长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长柱型山药品种更是如此。以排水主好、肥沃、疏松、土层深厚、有要质含量高的沙土或沙壤土较好,这样的土壤生产的块茎表皮光滑,个头整齐,品质好。我国一些著名的长柱型山药产区大多数为沙质土壤,如由黄淮冲积平原特定的土壤而产生的山药产区,江苏丰县、沛县的水山药,邳州的线山药,射阳的淮山药;山药济宁的米山药,嘉祥的细毛山药等都是在占据黄河故道深厚沙性壤土的优势生长出来的。黏性土壤的孔隙小,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长柱型山药块茎无法生长,因此,长柱型山药不适宜种植在黏土地上。扁块型和圆筒型山药在黏质土壤中能正常生长,但块茎须根多,根痕大,表皮颜色暗,不光滑,易生扁头和分杈。
山药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在PH值5~10的范围内都能生长,但在中性土壤中生长最好。土壤的酸碱度除直接影响山药根的生长外,同时还影响土壤中矿物质元素的溶解度及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氮在PH值6~8时,有效程度最高;磷在PH值7.5以上或5.5以下时,都会分别与铁、铝或钙离子结合,降低其有效性;钾在酸性土壤中容易流失。因此,在PH值6.5~8.5范围内土壤中有效养分较多,对山药生长有利。
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3年以上没有种植过山药的田块:山药怕酸碱,忌连作,块茎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生长不良,产量不高,品质下降。山药连作产量也明显降低,据调查,连作2~3年山药产量降低8%~14%。一般情况下,栽培2~3年山药后就必须换茬。
耕种帮种植网建议:不论何种土壤,都要增施有机肥料,进行合理耕作,加深耕作层,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才能改善土壤的理性质和调节土壤中水分、空气、养分之间的关系,促进山药生长。
123下一页
山药生长对肥料的要求
五、山药生长对肥料的要求
山药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地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中除碳、氢、氧三种元素可以从空气和水中摄取外,其他如氮、磷、钾、钙、硫、镁以及微量元素硼、锌、锰、铜、铁、钼、氯等,主要从土壤中吸取。其中氮、磷、钾三元素是构成山药机体的重要成分,也是土壤中最易缺乏的元素,所以称为“三要素”。这些元素间需要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各有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代替。如果其中一种元素缺乏或过多时,山药的生理机能就会失去平衡。只有各种元素合理供应山药才能生长旺盛。
山药对肥料的吸收动态与植株鲜重的增长动态相一致。在发芽期,植株生长量小,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亦少。甩蔓发棵期,随着植株生长速度的加快,生长量增加,对三要素的吸收也随着增加,特别是对氮的吸收量增加较多。进入块茎生长盛期,茎叶的生长量达到了高峰,块茎迅速生长和膨大,对氮、磷、钾的吸收也达到了高峰。
一般每生产1000千克山药块茎,需纯氮4.32千克,五氧化二磷1.07千克,氧化钾5.38千克,所需氮、磷、钾的比例为4:1:5。山药生长前期供给适量的速效氮肥,有利于藤蔓的生长。进入山药块茎生长盛期,要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特别是重视钾肥的施用,以促进块茎的膨大和物质积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长。
在加强氮、磷、钾肥料施用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微量元素肥料的供应和平衡。微量元素在山药生长叶需要是比较少,但在山药的生命活动中和三要素肥料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
山药是忌氯作物,土壤中过量氯离子会影响山药的生长,表现在藤蔓生长旺盛,块茎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易碎易断,不耐贮藏和运输。因此,在生产中不宜施用含氯离子的氯化钾、氯化铵等肥料。
123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山药 种植 技术 什么样 的 环境 适宜 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