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生长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浇水?种植生姜要浇几次水?生姜种植什么时候浇水好?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生姜发芽期浇水
首先,播种时必须浇透底水,以保证生姜顺利出苗。播种后,通常在出苗达70%左右时开始浇第一次水,但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及墒情灵活掌握。如为沙质土壤,保水性一般较差,遇干旱天气,土壤蒸发快,往往种姜尚未出苗土壤已十分干燥,在这种情况下,应酌情浇水,促进种芽出苗。浇了这次水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防土壤表面板结而影响出苗。如为黏性土壤,保水性能较好,土壤墒情较适宜,则可待出苗70%左右再浇水。
根据网友们的经验,第一次水要浇得适时,不要太早或太晚。如浇得太早,土表容易板结,幼芽出土困难,易造成出苗不整齐;如浇得太晚,则姜芽受旱,芽尖容易干枯。在浇第一次水后的2~3天,紧接着浇第二次水,接着中耕保墒,可使姜苗生长壮旺。
二、生姜幼苗期浇水
生姜幼苗期植株较小,生长缓慢,需水不多,但幼苗期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如北方正逢春末夏初干旱季节,此时不可缺水。在生姜幼苗生长前期,以浇小水为宜,浇水后趁土壤见干见湿时,进行中耕浅锄,松土保墒,以利于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在生姜幼苗生长后期,已进入夏季,天气干热,土壤蒸发量大,消耗水分多,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与浇水量,经常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左右。夏季以早晨或傍晚浇水为好,不要在要在中午浇水。这样,既防土壤干旱,又可降低地温。另外,夏季暴雨之后,应以浇跑水的方式及时浇井水降温,俗称为“涝浇园”。同时,还应及时排水,以免姜田积水引起姜块腐烂。
在生姜整个幼苗期,要注意供水均匀,不可忽干忽湿,若供水不均匀,不仅姜苗生长不良,而且常使发生的新叶扭曲不展,俗称为“绾辫子”,影响姜苗正常生长。
生姜旺盛生长期水分管理
三、生姜旺盛生长时期浇水
北方地区在“立秋”以后,生姜便进入旺盛生长时期,生长速度加快,地上部发生大量分枝和新叶,根茎也迅速膨大。此时由于生长量大,需水量也相应增多。为了满足该生长时期对水分的要求,根据天气情况,一般每隔4~6天浇一次大水,以经常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80%,促进产品器官迅速形成。至收获前3~4天再浇一次水,使收获时的姜块带有潮湿泥土,以利于入窖贮藏。
南方地区,姜田水分管理与北方地区不同,在生姜幼苗生长前期,气温较低,雨水较多,影响姜苗根系生长。为了防止姜田积水和姜苗受涝,应搞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做到沟沟相通,雨后可及时顺利排水,雨停水干,有利于姜苗生长。在生姜幼苗生长后期,气温升高,在水源不足的地方,为了保持土壤湿润,减少水分蒸发,常在“夏至”前后结合中耕培土,用稻草、麦秆、油菜秆、油菜荚壳、蚕豆荚秆等覆盖姜行畦面,对防旱保墒有良好效果。
在生姜大量分枝时期,需水量明显增多,生姜从出苗到子姜(第一次姜球)生长时期,每亩的生姜一昼夜所消耗的水分为0.5~0.8立方米;在第二次姜球至第三次姜球生长时期,每亩每昼夜耗水量为1~1.5立方米。在快速分枝时期不可缺水,如缺水干旱,受害轻的生姜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萎蔫,植株瘦弱,严重时心叶不展,多数叶片上卷甚至植株枯萎死亡。在“处暑”以后,姜苗基本封行,若夏秋气温较高而久晴无雨时,为防姜苗受旱,有些地方采取傍晚灌水、早晨排水的方法,或于傍晚灌跑马水的方法,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浙江新丰姜区,在天气干旱时,在畦沟中保持3~6厘米的水位,维持土壤湿润,对植株生长很有利。
生姜生长后期最忌渍水,我国南方一般在9月份以后秋雨较多,此时必须清沟沥水防渍,为根茎膨大创造适宜条件。
在水源不足的地方种植生姜,为了节约用水,可实行喷灌。采用喷灌的生姜一般地面灌溉田的生姜长得高,分枝数也较多,平均单株根茎重达506克,比地面灌溉的提高12.7%。据对其营养品质分析,维生素C、蛋白质及含糖量均高于地面灌溉姜田的根茎。由此可见,喷灌不仅有利于生姜生长、提高产量,还可使营养品质得到提高。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生姜 种植 技术 如何 浇水 生姜 生长 过程中